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概括《阿长与山海经》
- 2、鲁迅文学常识课件
- 3、《阿长与山海经》ppt课件
- 4、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课件
概括《阿长与山海经》
阿长与《山海经》的内容概括如下:文章内容 文章中,鲁迅描绘了阿长的形象:她善良、朴实且迷信。尽管如此,阿长还是在休息日为鲁迅寻得了他渴望已久的《山海经》。鲁迅对这本书一直梦寐以求,然而由于大人们对孩子的忽视,他一直未能得到这本书。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的主旨概括如下:对长妈妈的感激与尊敬:全文通过记叙作者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,深刻展现了长妈妈对作者的关爱与照顾,特别是为作者买来《山海经》这一举动,让作者深感其善良与淳朴,从而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感激与尊敬之情。
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的概括如下:《朝花夕拾》中的《阿长与;山海经;》这篇文章,主要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。文章着重写了他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,长妈妈是一位保姆,而他对她的印象如此深刻,可见他对她的感情至深。
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近代思想家、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。
《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是鲁迅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,收录于《朝花夕拾》,全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。作者通过对长妈妈形象的刻画与儿时记忆的叙述,作者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、感激、怀念和祝愿之情。
《朝花夕拾》中《阿长与山海经》的概括如下:阿长其人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一位保姆,她虽然没有文化,但却是作者最亲近的人之一。阿长对作者十分照顾,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生病时的照顾,都无微不至。尽管阿长有许多缺点,比如喜欢切切察察。

鲁迅文学常识课件
人物简介 鲁迅,原名周樟寿,后改名周树人,字豫山,后改豫才,“鲁迅”是他1918年发表《狂人日记》时所用的笔名,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,浙江绍兴人。著名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,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。毛泽东曾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
《朝花夕拾》的文学常识如下: 基本信息: 作者:鲁迅。 创作时间:一九二六年。 作品类型:回忆散文结集。 篇章数量:共十篇。 创作与出版历程: 写作地点:前五篇写于北京,后五篇写于厦门。 最初发表:以《旧事重提》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《莽原》半月刊上。
《朝花夕拾》的作者是鲁迅,原名周树人,字豫才,浙江绍兴人(原籍),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。《朝花夕拾》原名《旧事重提》,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。《朝花夕拾》中,作者全用第一人称叙事。
文学常识:文字《朝花夕拾》原名《旧事重提》,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。代表作有《呐喊》、《彷徨》、《故事新编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野草》、《华盖集》等。鲁迅原名周树人,浙江绍兴人。
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思想研究、文学史研究、翻译、美术理论引进、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
有关“鲁迅”的文学常识包括但不限于: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、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。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,蜚声世界文坛,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。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ppt课件
其中,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《阿Q正传》,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。补充知识:《山海经》《山海经》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、物产、风俗、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,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。全书共十八篇,分为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两个部分。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,描写了长妈妈善良、朴实而又迷信、唠叨、“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”的性格;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《山海经》之情,充满了尊敬与感激。文章用深情的语言,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。
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《阿长与山海经》《风筝》《雪》《藤野先生》《社戏》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。 《少年闰土(节选《故乡》)》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。 1918年起,先后发表《狂人日记》《阿Q正传》《药》《故乡》等小说名篇,后来收入小说集《呐喊》。
如何导入:因为细节描写在《阿长与山海经》,《老王》中都接触过,所以本节课可使用复习导入的方法。
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课件
1、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教学课件1 课文分析: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,也是本文的主人公,她普通,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;她粗俗,粗俗得语言刺耳,动作可鄙;她迷信,迷信得愚妄可笑,麻木不仁。
2、明确: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、“切切察察”的毛病、摆成“大”字的睡相、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、“长毛”的往事,详写了为“我”买《山海经》一事。
3、其中,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《阿Q正传》,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。补充知识:《山海经》《山海经》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、物产、风俗、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,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。全书共十八篇,分为《山经》和《海经》两个部分。
4、阿长与《山海经》选自《朝花夕拾》,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。所追忆的阿长不是一个文化人,可以说是一个粗人,在文中,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,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、善良的品格的赞美,特别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情节,是文章的动情点,也是读懂阿长的关键。
5、教学反思 解题不够深入,题目为何定为《阿长与山海经》不能有确切的解读;课文11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图认识不深入。 课堂设计的紧与松存在困惑,学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,学生的课堂问题生成性有待于提高。 课件的使用应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。
6、阿长与《山海经》优秀说课稿1 说教材 分析,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,把教材研究透彻才能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,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知识准确地、有效地传达出来,培养学生的能力,熏陶学生的情感。所以,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。《阿长与山海经》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。